封永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流通业的产业协同发展效应——基于时序变化和地区差异的双重分析

文章作者:封永刚 发布时间:2024-10-15 【小】 【中】 【大】

摘要:加强流通业产业协同发展效应、优化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是以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的重要手段。基于中国时间序列投入产出表和地区投入产出表,分别使用加权改进的高斯(Ghosh)逆矩阵和列昂惕夫(Leontief)逆矩阵,测度1981—2023年全国层面以及2000—2023年地区层面流通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双向产业协同发展效应,分析双向产业协同发展格局的时空差异。研究发现,在全国层面,流通业通过增加初始投入对相关行业产生的前向产业协同发展效应,明显强于其通过增加最终需求对相关行业产生的后向产业协同发展效应。其中,我国批发和零售业前向产业协同发展效应突出,特别是2010—2023年期间波动回升,后向产业协同发展效应波动特征减弱并稳定在中等水平;相比于批发和零售业,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前向产业协同发展效应整体较弱,后向产业协同发展效应也较弱但与批发和零售业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从六大门类行业对我国流通业双向产业协同发展效应的贡献份额看,服务业始终保持主导地位且重要性不断上升,制造业地位也较高但重要性有所下降,顺应制造业结构转变趋势,先进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贡献份额明显增加,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贡献份额有所减小。在地区层面,流通业前向产业协同发展效应的地区差异明显缩小,后向产业协同发展效应的地区差异明显扩大。从六大门类行业对我国流通业前向产业协同发展效应的贡献份额看,在东部沿海经济区以制造业为主的格局正在向与其他经济区类似的以服务业为主的格局转变,在大西南和大西北经济区建筑业的贡献份额明显较高且有所上升。从六大门类行业对我国流通业后向产业协同发展效应的贡献份额看,整体而言,以服务业为主的格局仍在加强,制造业的重要辅助作用在逐渐减弱,但北部和东部沿海经济区制造业的贡献份额始终较高。为更好地加强流通业产业协同发展效应、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应继续增加流通业初始投入,更大程度地发挥流通业前向产业协同发展效应;顺应流通业最终需求变化趋势,适当加强流通业后向产业协同发展效应;缩小流通业后向产业协同发展效应的地区差异,持续改善地区分割问题。

关键词: 全国统一大市场;现代流通体系;产业协同发展效应;投入产出分析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经济增长动能配置协调性的评价与优化研究:基于经济增长阶段变更的视角”(722032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中国人口转变的独特性、经济影响及政策研究”(72141310);

全文阅读

文章出处:中国流通经济,2024年10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