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正文
2020年第6期目录摘要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20-12-17 14:23:00

城乡收入平衡性结构分析                                             

穆怀中

【摘要】 “十四五”规划提出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文章在城乡收入差距和基尼系数基础上,依据收入五等份结构层次,构建城乡收入平衡性测度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城乡收入平衡发展状况和趋势。研究发现:(1)城乡收入平衡性呈现梯度对接平衡状态,农村高收入层次与城镇中间收入层次对称平衡,农村中上和中间收入层次与城镇低收入层次对称平衡。(2)城乡收入平衡点系数从2013年的1.65上升到2019年的1.70,平衡人口比重从2013年的58%上升到2019年的62%,城乡收入平衡呈逐步提升的趋势,并且具有平衡点与平衡人口协调发展规律。(3)在城乡收入平衡性框架内,城乡收入的绝对贫困差缩小和相对贫困差扩大,隐含着城乡收入平衡的新问题。(4)城乡收入平衡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24.4%,具有中国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意义。

【关键词】 城乡收入平衡性 平衡性测度模型 实证检验 城乡平衡发展

【作者】 穆怀中  辽宁大学,教授。

 

国民收入在部门间的分配及减税降费的影响——基于七部门资金流量表的测算与分析

张车伟 赵 文 李冰冰

【摘要】 文章通过编制七部门资金流量表,分析国民收入分配的新形势。2019年以来,中国加大宏观政策调整力度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巩固和扩展减税降费政策,并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非金融民营企业部门收入份额提高,非金融国有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收入份额下降;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和增加央企上缴利润是非金融国有企业收入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理顺中央和地方分配关系,财力进一步下沉基层。2020年的一系列政策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非金融民营企业部门收入份额继续提高。文章认为,“十四五”期间,需要继续健全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完善鼓励回馈社会、扶贫济困的税收政策。

【关键词】 收入分配 劳动报酬 收入差距 减税降费

【作者】 张车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赵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冰冰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国劳动力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张建华 郑冯忆 高 达

【摘 要】 文章选取2006~2017 年29个省份的数据,运用有效结构变化指数刻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并实证分析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劳动力转移的有效结构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抑制作用,产业内劳动力异质性的上升是该抑制作用的中介效应。(2)低技能型产业劳动力有效结构变化一直大于高技能型产业,但两者间的差距逐渐下降;低技能型产业劳动力有效结构变化对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抑制作用大于高技能型产业。(3)劳动力有效结构变化呈东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的态势;劳动力有效结构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抑制作用呈中部地区最强、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不显著的特征。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有效结构变化 劳动力异质性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作者】 张建华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郑冯忆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高 达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时空格局及收敛检验      

刘华军 石 印 乔列成 郭立祥

【摘要】 文章从全要素的角度考察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并构造基于多投入产出的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指标,揭示中国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时空格局及收敛趋势。结果发现:(1)中国的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整体偏低,但持续上升。2001~2017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省份主要位于东部地区,其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省份的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普遍偏低。(2)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先上升后平稳波动,其中地区间差距是地区差距的主要空间来源。(3)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分布重心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分布形态在南北方向上呈发散态势。(4)中国全要素劳动生产率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但在考虑空间因素后,检验结果呈现出由发散向β收敛转变的态势。因此,“十四五”时期,中国应重视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为低水平地区创造快速发展的机会窗口,使各地区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协同提升。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数据包络分析 时空格局 σ收敛 β收敛

【作者】 刘华军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石 印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乔列成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郭立祥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与农民工定居选址行为                   

洪俊杰 倪超军

【摘要】 文章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与2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特征数据,采用条件Logit模型实证考察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对农民工定居选址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对农民工定居选址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对农民工的永久定居行为影响更为明显。(2)控制城市户籍限制后,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对农民工定居选址行为的影响仍显著为正。(3)30~44岁、女性、高中教育水平、已婚、拥有自有住房者和自营劳动者身份的农民工在定居选址时对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敏感性更高。文章认为,在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着力提高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面向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逐渐消除农民工与本地户籍人口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差异,更好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关键词】 公共服务 供给质量 农民工 定居选址 条件Logit模型

【作者】 洪俊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教授; 倪超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流动人口城市落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苏红键

【摘要】 文章利用2012、2016和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了各类城市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研究发现,近年来,流动人口总体的落户意愿呈下降态势,从2012年的49.98%降低到2017年的39.01%;各类城市落户意愿表现出明显的结构特征,与城市吸引力显著相关;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居住状况、农村权益、迁移范围等城乡两栖生活特征与落户意愿显著相关;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对300万人以下内陆地级市的落户意愿影响更大,与其他城市比,2012~2016年该类城市的落户意愿多降低了7~8个百分点,2012~2017年多降低了4~5个百分点。由此文章得到3点启示:(1)落户意愿的结构特征是由落户条件内生决定的,反映了城市落户门槛;(2)户籍制度改革需要农村土地制度、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等协同推进;(3)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是消除人口迁移的制度约束,实现以市场调节为主。

【关键词】 落户意愿 结构特征 影响因素 户籍改革

【作者】 苏红键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人口惯性负增长模拟分析                                     

周长洪

【摘要】 文章在讨论人口动量和人口惯性概念来源和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人口惯性增长和惯性减少的现象,认为人口惯性变动期起始于总和生育率下降或上升到更替水平的年份,结束于人口总量达到零增长(人口规模达到峰值)之时。文章指出,人口惯性增长期和惯性减少期均大约等于人口平均寿命与人口代际间隔之差,在惯性变动期间人口数量会沿原方向继续增长或减少。文章在3种假设方案下,对中国人口未来的惯性负增长进行模拟,结果显示,人口惯性负增长持续时间大约为50年,在此期间人口会有2亿~3亿的下降。那种认为总和生育率回升到更替水平就会使现有人口规模保持不变的判断是不正确的。在制定人口发展战略时,必须认识到人口惯性负增长的存在,提前预见其后果。

【关键词】 人口动量 人口惯性 惯性变动期 惯性负增长 人口发展战略

【作者】 周长洪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中国多维剥夺与收入贫困                                            

解垩

【摘要】 在中国减贫政策逐步转向解决收入贫困与多维剥夺并重的背景下,文章基于微观数据使用潜类别模型(LCM)计算中国的多维剥夺类型,并使用工具变量的序数Probit模型分析收入贫困和多维剥夺之间的关联,最后对城乡收入贫困差异及多维剥夺差异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群中剥夺程度最轻、剥夺程度最重的比例上升,剥夺程度中等的比例下降,虽然非收入贫困家庭接近遭受多维剥夺的比例下降,但其遭受最重多维剥夺的比例在上升;农村剥夺最严重的比例是城市的4倍以上;收入贫困是多维剥夺的决定因素;慢性贫困、暂时贫困都对多维剥夺起到了恶化作用,转移支付并没有减少多维剥夺;城乡收入贫困差异与多维剥夺差异中人口特征、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贡献方向、大小基本相同,再次表明收入贫困与多维剥夺具有同一性;降低多维剥夺的改水、改厕、改用清洁能源等公共政策可能并不比单独增加收入的政策更优。

【关键词】 收入贫困 多维剥夺 潜类别模型 分解分析

【作者】 解 垩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就业机会户籍歧视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吴彬彬 章 莉 孟凡强

【摘要】 在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和城镇职工的就业分布和收入差距长期存在。文章利用2002和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横截面数据分析了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就业机会户籍歧视的程度、变化趋势及其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18年与2002年相比,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就业分布差距、收入差距均有所缩小;(2)2018年农民工在城镇劳动力市场面临的收入户籍歧视已不明显;(3)就业机会户籍歧视程度在2002~2018年呈弱化趋势,但其绝对水平仍然很高;(4)就业机会户籍歧视的存在,阻碍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收入差距的缩小,并且这一作用在2002~2018年呈强化趋势,同时就业机会户籍歧视还会通过社会保障获取间接扩大农民工和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

【关键词】 就业机会 户籍歧视 收入差距

【作者】 吴彬彬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章 莉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孟凡强 广东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主客观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原因分析与解决策略                 

宋 健 张晓倩

【摘要】 主客观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问题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具有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文章研究发现,主客观测量在测量对象、测量内容、测量法则上存在一定区别,因此测量结果必然存在差异。然而,作为最基本的测量维度,主客观测量结果在理论上应该具有一致性,以综合体现概念的性质,反映所研究社会现象的主要特征。文章对一致性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将主客观测量结果差异分解为不可消解的真实差值(C)和可消解的偏误(X),并基于案例分析,归纳出理论分析法、数据分析法和改进测量法3种解决策略。这将有助于辨析和消解测量偏误,得到更为谨慎和相对准确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 主观测量 客观测量 一致性 偏误

【作者】 宋 健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张晓倩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