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正文
2019年第2期目录摘要
文章作者:《中国人口科学》编辑部  发布时间:2019-04-23 13:48:00

就读重点大学对人工智能就业替代压力的缓解作用

岳昌君 张沛康 林涵倩

【摘 要】 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劳动力市场的许多岗位存在被替代的风险。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考察就读重点大学对人工智能的就业替代压力的缓解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与非重点大学相比,重点大学毕业生能进入就业替代率更低的行业,说明就读重点大学能缓解人工智能的就业替代压力。这些结论在控制样本选择偏差和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对其影响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重点大学主要通过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帮助他们进入就业替代率更低的行业,降低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此外,缓解作用在不同专业背景和职业类型上具有异质性,对于人文社科、理工科学生及从事非常规知识型工作的学生而言效果最为明显。

【关键词】 重点大学 人工智能 就业替代率 高校毕业生

【作 者】 岳昌君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 张沛康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林涵倩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预期寿命延长与中国城镇居民的高储蓄率——来自地级市城镇家庭的证据                             

章 元 王驹飞

【摘 要】 文章首先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解释预期寿命延长会提高城镇居民的家庭储蓄率: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退休后存活的时间更长,从而工作期间需要更多地储蓄以应对退休后更长时间内的收入下降;但这一机制不适合解释农户的储蓄行为,这是因为农民不存在退休和退休后收入的急剧下降。文章基于中国城镇部门的数据进行检验后发现:(1)基于2005~2013年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预期寿命延长1年会使城镇居民的家庭储蓄率提高3.7%;(2)基于2005~2012年国家统计局城镇家庭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如果退休后的预期存活时间长于剩余工作时间,城镇居民的家庭储蓄率更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预期寿命对城镇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文章基于宏观和微观数据检验了预期寿命延长对中国城镇居民高储蓄率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储蓄率的走向和影响因素,为评估延迟退休政策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奠定实证基础。

【关键词】 预期寿命 高储蓄率 延迟退休 个人所得税

【作 者】 章 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王驹飞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就业质量、生活控制与农民工的获得感                               

聂 伟

【摘 要】 农民工获得感的评价主体是农民工,评价内容是“客观获得”,而评价标准则是“主观感受”。文章基于主客观相结合的分析思路,利用8个城市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以生活控制感为中介变量,分析农民工就业质量对获得感的影响及其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对获得感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具体而言,农民工的就业质量越高,即工资水平、职业身份、技能培训和主观职业地位状况越好,获得感水平越高,工作权益维度各变量的影响不显著,较长的工作时间不利于获得感的生成。(2)就业质量能够通过生活控制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获得感。生活控制感是职业身份、工资水平、技能培训、主观职业地位、单位所有制、加入工会、职业类型与获得感的中介变量。据此,文章提出在就业领域推动包容性的政策设计,改善农民工就业质量,进而提升农民工获得感水平。

【关键词】 就业质量 获得感 生活控制感 农民工

【作 者】 聂 伟 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教育流动、职业流动与阶层代际传递                                

解雨巷 解 垩

【摘 要】 文章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把父代与子代之间教育程度和职业层次的差异,以及子代14岁时家庭主观所处阶层与其当前主观阶层之间的差异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利用Ordered Logit模型考察代际教育流动、职业流动对阶层代际传递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阶层具有较强的继承性,父子两代的阶层关联性强于教育和职业关联性,中低阶层呈现向上的代际流动趋势,中高阶层存在向下流动的压力,父子同处于中间阶层的分布较集中;代际教育和职业向上流动始终是实现阶层改善的重要途径,但其对阶层的改善作用具有时代特征,近年来教育因素、职业因素对阶层改善的作用出现弱化趋势,阶层固化现象初步显现;代际流动呈现地区、城乡异质性,东部地区、城市地区代际职业向上流动对代际阶层改善作用大于教育向上流动,而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教育流动对阶层改善的效果强于职业流动对阶层改善的效果。

【关键词】 代际教育流动 代际职业流动 阶层代际传递 阶层流动

【作 者】 解雨巷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解 垩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区间估计                         

姜全保 梅 丽 邰秀军

【摘 要】 对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研究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直接采用出生性别比的点估计而非区间估计的结果可能做出错误判断;二是出生性别比置信区间估计方法不同,可能带来结果和结论的差异。文章介绍了6种估计人口出生性别比置信区间的方法,比较了其适用性,分析了中国城镇人口出生性别比置信区间。研究发现,样本量较小时各方法的估计结果存在差异,出生性别比的偏态分布使Delta方法的区间估计偏离实际,不同方法可能会得到相反的结论。中国城镇人口出生性别比总体上异常,部分年份出生性别比较高,但由于样本量较小而置信区间长度较大,观测值落在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置信区间之内,或者观测值的置信区间部分处于正常出生性别比(107)之下,无法判断出生性别比异常。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Delta方法 贝叶斯推断 置信区间

【作 者】 姜全保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梅 丽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邰秀军 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转移与老年照料劳动力需求预测            

朱雅丽 张增鑫

【摘 要】 文章利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采用概率转移模型和倾向值分析方法计算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态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转移概率、照料时间需求及其净差异,并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年龄移算法预测65岁及以上分年龄分性别的老年人口数量和老年照料劳动力需求。研究结果表明:(1)在照料需求不变的前提下,按8小时工作制、照料服务人员配置比例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分类估算,中国老年照料劳动力需求分别从2015年的1 805.8万人、1 124.2万人和1 927.5万人增长到2050年的5 325.5万人、3 072.2万人和5 189.5万人。(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低龄老年人口数量的激增,健康老年人的照料劳动力需求率先增长,并持续快速增长至2042年前后,总量为2015年的2.5倍。随后,老年人口日益高龄化,健康受损、功能障碍老年人的照料劳动力需求加速增长,2050年前后分别为2015年的2.7倍和3倍;(3)老年人中未受到照料的人数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多,2050年比2015年增加近2倍。文章建议通过改善人口健康、构建现代照料服务体系、完善相关政策、整合照料资源,创新供给方式等途径扩大老年照料有效供给。

【关键词】 老龄化 健康状况转移 老年照料 劳动力需求 预测

【作 者】 朱雅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张增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研究生。

农时视角下乡村劳动力的劳动时间配置:农业生产和非农就业的关系分析

陈 奕 山

【摘 要】 中国乡村劳动力长期存在“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的兼业行为。文章以农时为视角,分析劳动力非农转移进程中乡村劳动力的劳动时间配置及农业生产和非农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一方面,随着非农就业工资的上升,总体上乡村劳动力先后减少了在农闲和农忙时段的农业劳动时间投入,作为替代的非劳动要素投入的及时性影响其投入效果,部分农业劳动力通过增加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延长农忙时间并提高收入;另一方面,受农时影响,乡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具有不稳定特征。随着乡村人口的更新换代,农时对乡村劳动力的影响趋于弱化,其非农就业趋于稳定。文章认为,在农时仍然影响乡村劳动力的劳动时间配置的情况下,促进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需要重视并结合农时规律。

【关键词】 农时 农业生产 非农就业 劳动时间配置

【作 者】 陈奕山 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同乡聚集对沿边少数民族外出务工的影响:收入水平与地位获得

陈 瑛

【摘 要】 文章利用沿边少数民族外出务工调查数据,考察同乡聚集对少数民族外出务工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信息资源优势、居住成本分摊与人力资本补偿渠道,同乡聚集有助于沿边少数民族外出务工的收入增长,但不利于职业社会地位的获得。同乡聚集规模的“倒U形”收入增长曲线与“U形”职业地位获得曲线得到实证支持,但同乡聚集规模的收入增长效应较为平缓,且作用有限,而同乡聚集规模的内卷化倾向会将沿边少数民族推入城市中社会地位偏低的职业。同乡聚集的收入增益平缓与社会分层内卷化的作用叠加,制约沿边少数民族外出务工者更深地融入城市。促进沿边少数民族城市融入应减少对同乡聚集效应的过度依赖,需要政府、社会与个体合力强化社会融合,消解同乡聚集的分割性同化负效应。

【关键词】 同乡聚集 沿边少数民族 外出务工 收入水平 地位获得

【作 者】 陈 瑛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老年人临终医疗与照料费用的地区差异研究                 

陈华帅 刘 亮 许 明

【摘 要】 文章基于2008~2014年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中死亡老人数据,将死亡老人微观调查数据与所在县(区)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结合起来,实证检验地区差异对中国老年人临终医疗与照料费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老人临终前的医疗与照料费用绝对值及其占家庭收入比重均高于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相差不大。此外,老人临终费用与地区人均GDP之间呈现“U”型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使更多老年人带病存活,经济发达地区老年人临终前的整体健康水平低于落后地区老年人,进而导致老年人的临终医疗和护理开支加速增长,这是中国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 临终医疗费用 照料费用 地区差异 医疗资源

【作 者】 陈华帅 湘潭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刘 亮 湘潭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许 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机构智能养老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包头市的经验证据                                   

张 园 连楠楠

【摘 要】 文章整合技术接受模型与顾客满意度模型,将感知有用性、易用性及感知质量、感知价值等因素纳入分析框架,利用包头市调查数据研究了机构智能养老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精神慰藉类智能养老服务的缺乏导致老年人满意度评价较低;感知价值对满意度有正向影响,价格低预期和支付能力不足降低了感知价值;感知质量对满意度有正向影响,组织资源和技术人才缺失制约了感知质量;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满意度没有直接影响,但可以通过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的间接效应、完全中介效应等影响满意度;月平均收入对感知价值、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健康状况对感知质量、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文化程度对感知易用性有显著影响。文章提出提高产品性价比和老年人支付能力、加快智能养老组织资源标准化和技术人才建设、拓展精神慰藉和健康管理等智能养老功能、简化智能养老产品的操作方法、依据老年人个体特征开发差异化的产品等建议。

【关键词】 智能养老服务 技术接受模型 满意度 使用意向

【作 者】 张 园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连楠楠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