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正文
产业结构调整要遵循生产力原则
文章作者:蔡昉  发布时间:2017-02-15 14:55:00

  2017年2月15日,“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7年年会”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权、动力、质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出席并发言。

  以下为演讲实录:

  蔡昉:大家下午好!论坛给我出的题目是经济增长的质量。这几年我们开始在文件上越来越关注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相对来说对速度的强调就没有那么多了,只是讲中高速增长,前提就是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里头我想从如何把中央很多关于质量、效益的表述,如何把它变成经济学家能够研究的内容来强调几个重点。

  总体来说,有这么几条,一个是说这个增长确实有质量,它应该是没有水分的。这个地方我讲没有水分,不是指数字对不对,准不准,而不是以资源环境和生态和安全生产为代价的,这是第一条。第二个是说有质量的增长是潜在增长率提高带来的增长,是新的发展阶段,而不是靠政策刺激超越潜在增长率。第三个,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增长,但是这个产业结构调整是以生产率的提高为导向的,这个我稍后会解释。第四点,是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不是传统动能延续带来的增长速度。比如也许我们挖掘一下人口潜力,还能有一些红利,这些东西也是好的经济增长,但是它不能说是我们强调的增长质量,增长质量主要体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上面。

  第一条我想解释一下,总的来说,这几年我们的观察,从数据看,其实环境是改善的。但是在改善中,我们也看到了空气质量,特别是我们最容易感受的就是空气的质量,空气质量和经济活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替代关系。当你的工业产出下降的时候,速度下降的时候,你的空气质量会改善,反过来也是一样。

  去年下半年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种情况,以至于说现在我们有了所谓雾霾经济学,人们开始争论是要速度还是要环境质量。我把这个叫西岭效应,我插一个故事,当年人们看到杜甫有一句诗提到西岭,成都人认为这是一个诗意,不是真实的,因为在成都市看不到西岭,西岭在城郊比较远的地方。当汶川地震以后,人们突然发现西岭真是可以看到,才发现真有这个现象。因此我把这个借鉴过来,其实我们在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的时候,这个替代关系就是存在的,关键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点,我们现在讲产业结构调整,我们也讲到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一些新的进展。比如三产的比重在提高,这些一般意义上来说是对的,从我们过去三产相对发展滞后的情况,但是它并不是按照我们经济学的演进原则来描述的。为什么我们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呢?是因为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部门转向生产效率更高的部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们产业结构调整不应该按一二三四这个数字的顺序,而应该按照劳动生产率来调整。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高于第三产业的,但不能简单的说要把第二产业转到第三产业上去。特别是根据韩国、日本的经验,他们是以第二产业制造业的萎缩换取的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后来实际是导致了很多后续的一些矛盾,所以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遵循劳动生产性原则。

  再一个标准,经济增长提高是靠提高潜在增长率,而不是超越潜在增长率。我们估算了每个时期的潜在增长率,增长能力,同时用实际增长率减去前增长率,得出一个增长缺口。增长速度不如你的增长能力的时候,你就得出一个负缺口,就在0以下。我们历史上有负缺口,那就意味着你没有充分利用你的潜在增长能力,因此你可以刺激,让它回到原来的发展水平上。

  按照这个规律,我们现在如果潜在增长率还是10%左右,我们实际增长速度已经是六点几、七这个水平,很自然的就有一个负的增长缺口,你会想到我要刺激,让它回到原来的发展水平上,就意味着说我们追求一个V字型的复苏。我们测算的结果,潜在增长率从2010年开始下降,而且逐年下降,如果用真正的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去比较,实际是没有增长负缺口的,所以我们不能刺激经济超越潜在增长率。但是反过来,潜在增长率本身是可以提高的,提高从哪来呢?从供给侧。

  供给侧最重要的一条,当然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刚才重恩也讲了,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个发展阶段上是下降的,而且按理论预期来说,也应该是下降的。第一,你的资源重新配置效率的空间实际在缩小,第二不管怎么说,你的技术差距在缩小,你的后发优势在下降,所以全要素生产率在最需要加快提高的时候,事实上它的增长速度是放缓的,应该会显著放缓。但是按照内生增长理论来说,我们人力资本还在改善,或者过去有很好的积累,我们推行创新创业,让很多新企业进入,让很多企业死亡,去年是一天增加1.5万的新企业,同时30%一年之内又都死去了。

  新增和死去其实都是创造性破坏,都是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我们事实上大家也知道,内生经济增长很难用数据来检验,所以我们就尝试了,最后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分解劳动生产率提高中全要素生产率多大的贡献,我们发现实际上符合逻辑的占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还是在扩大的。

  但是也有问题,第一,人力资本,因为我们新增长劳动力已经是负的,人力资本的改善一定是放慢的,因此贡献也在缩小。而资本的贡献,就像刚才很多人说到的,我们过分依赖财政刺激,因此,这种贡献不可持续。

  我们从日本的经验来看,它的劳动生产率构成,90%多来自于资本劳动比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是负的,因此它的增长也是停滞的。因此,按照中央讲三个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生产率的逻辑,归根到底,可持续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好的办法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期、长期我们要把提高人力资本,提高资本劳动比的办法,实际是有限度的。

  政策结论,我最后念一下,第一,我们现在不以GDP论英雄了,但是可以考虑我们用你没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那些指标来一票否决。第二,经济增长速度既要设下限,也应该设上限,上限的含义,不要人为刺激超过你的潜在增长能力。第三,产业结构调整要遵循生产力原则,不靠号码来决定。刺激,推进改革,继续增加投入,逐渐向创新发展。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出处:经济学原理,2017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