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正文
2013年10月23—25日,健康老龄化:中、德、日的多学科研究国际研讨会
文章作者:封婷  发布时间:2013-10-25 18:56:16

   

   

《健康老龄化:中、德、日的多学科研究》国际研讨会20131023-2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召开。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德国日本研究所和德国老年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中国、德国和日本的近四十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研讨会围绕老龄化背景下个体、社会、经济、技术和政策问题,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和商业、技术应用、政策评估等不同研究领域出发,以中、德、日的比较视角探讨如何规划老龄化社会的幸福感。在每个主题环节,均有中、德、日三方的与会专家发言和参与讨论,旨在通过学术交流,互相了解和借鉴,开扩研究视野,增进跨国家跨学科的合作,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研究员,德国老年学研究中心主任Clemens Tesch-Roemer教授,德国日本研究所所长Florian Coulmas教授,德国日本研究所商业和经济学科负责人Florian Kohlbacher博士致欢迎辞。

在中德日老龄社会展望主题讨论专场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郑真真研究员介绍了中国老龄化的成因和特点,指出老龄化不仅是养老和老年人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多层次统筹应对,应向德日等“先老”的国家学习经验;德国全国老年协会主席Ursula Lehr教授通过介绍德国经验指出,重要的不仅是寿命的延长,同样要提高老年人生活的能力,探寻老年人中涌现的新的潜力;德国老年学研究中心Clemens Tesch-Roemer教授介绍了德国人口变迁趋势和应对政策,并探讨了人口变迁和政策对德国的福利和幸福感的影响;东京大学秋山弘子教授以延长晚年的“健康寿命”为出发点,提出过去十年中研究的焦点是改善影响早发失能的代谢综合症研究,但在日本重度老龄化背景下,预防运动官能综合症、延缓晚发的失能将成为重要的课题。

PARO特别介绍和演示环节中,东京工业大学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柴田崇徳教授介绍了以机器人疗法为目的开发的治疗型机器海豹PARO的功能和疗效,PARO能从多种途径改善痴呆症老人的情绪和行为能力。

在分学科讨论单元开始之前,全国老龄委办公室肖才伟副主任作了主题发言。发言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以及家庭规模、居住形式和城市化等社会经济变迁,概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社会保障等其他相关政策和法规为组成部分的现行老龄政策,讲解通过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提出的未来老龄化政策建议。

在关注心理学问题的个体研究单元,德国自由大学Michael Eid教授从德国的视角出发概述主观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基本概念和决定因素,通过对东、西方正向心理水平差异的介绍提示了进行比较的、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韩布新教授的研究显示虽然人均收入、社会福利水平持续提高,但中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总分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保持稳定,其中负性体验和负性情感略有增加;日本人间综合大学柴田博教授介绍了日本男性和女性参加有酬生产劳动、无酬家庭劳务和志愿活动随年龄变化规律以及时期变化趋势、决定因素和对幸福感的影响,提出劳务时间的增加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ADL、认知能力和存活率。

在社会学研究单元,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左学金教授的报告指出需要通过深化卫生系统改革,将更多的资源更有效地用于预防性服务,以应对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德国老年学研究中心Andreas Motel-Klingebiel博士关注同时发生的人口变迁与社会、经济、政策变革的相互作用,提出应对老龄化的改革本身以降低社会保障水平、增加队列不平等的方式给老龄化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挑战,未来在德国和欧洲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干预;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袖井孝子教授从性别差异的视角介绍了日本中、老年男性和女性幸福感受损的原因,指出提高老年人幸福感需要从孩童时期开始,改变性别角色隔离的社会结构和规范。

在经济和商业问题研究单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陆杰华教授关注老龄化带来的正向商业机会,对中国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新兴老龄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展望;马普社会法律和社会政策研究所慕尼黑老龄经济学中心Axel Boersch-Supan教授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老龄化将改变国际劳动力分工和各国财富分布,并与各国政策环境共同作用带来不同的增长前景和国际新秩序,而跨国资本、商品和劳务流动可以缓解单个国家老龄化的影响;德国日本研究所Florian Kohlbacher博士介绍消费者幸福感的概念,探讨通过满足老年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消费者晚年的幸福感。

在技术研究方面,香港城市大学陈珂和陈海寿应用长者科技接受模型研究香港老年人科技接受行为,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原始科技接受模型中有用性和易用性认知的影响并未如预期的显著,但个人因素和外界促成因素对科技的使用有显著影响;德国社会研究和咨询研究所Birgid Eberhardt博士指出老龄化是德国老年人辅助技术发展的机遇,但技术接受度是其应用的主要障碍,报告介绍了老年人、老年人亲属和专职护理人员技术接受度的经验研究方法;庆应义塾大学福田亮子博士介绍了老年科技学的概念,并以实证研究结果说明,老年科技产品对老年人日常活动以及他们的情感和使用科技意愿都存在正向的影响,有助于增强老年人机能,实现健康老龄化。

第五单元关注从政策出发积极规划老龄化社会的幸福感,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宋健教授介绍了中国政府主要老龄政策及其在促进老年人福利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德国老年学研究中心Frank Berner博士介绍了德国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干预政策,并从老年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政策评估;日本熊本学园大学小川全夫教授使用公开统计数据对日本十年来积极老龄化政策和长期护理保险体系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工作激励政策对工作和收入的幸福感没有奏效,公共长期护理保险体系提高了长寿的幸福感,志愿者制度对老年人幸福感没有起到充分的作用,总体来说政策提升了老年人生活充实感和满足感,但他们对晚年生活的担忧和焦虑犹存,日本政府需要尽快将关注重点从老年人转移到年轻的人群以协调代际公平。

参会者还对中益老龄事业发展中心进行了现场考察,中心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介绍了中益云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并现场演示了电子医疗设备的使用方式和数据的联网传送,来自日本和德国的专家也介绍了本国先进的老龄科技产品。

与会代表对各项主题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交流,认为跨国家、多学科协作对推进老龄化研究应对老龄化挑战有积极意义,并提出加强进一步沟通和合作开展研究的具体行动计划。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