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正文
曲玥:应对结构性失业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期任务
文章作者:曲玥  发布时间:2021-11-22 14:43:00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明显回落。这主要归因于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得到改善,预计这种摩擦性和周期性因素影响将逐渐消退,但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影响下,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可能更加复杂。

  大学生就业问题较一般群体更为复杂。大学生是人力资本较高的群体,其就业不充分或长期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损失更大,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和长期职业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复杂性体现在同时受到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叠加影响。首先,在摩擦性失业方面,大学生在相对固定时点毕业并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导致其与用人单位的初次就业匹配更难。其次,在结构性失业方面,高校快速扩招、高等教育改革滞后导致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质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变化。最后,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反复态势,国际经济环境复杂性增加,经济恢复周期被拉长,就业需求增长不稳定。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好转主要反映了摩擦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缓解。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7月份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一度高达16.2%,此后逐月下降,9月份回落至14.6%。从集中求职的毕业季开始,大量涌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搜寻和匹配带来的摩擦性失业集中显现,这种短期积压的“供给侧”冲击和季节性因素影响并不会持续太久,这类失业通常会在毕业季后一段时间内逐步得以消化。在周期性失业方面,目前全球疫情形势尚未完全控制,国内疫情防控尚未放松,国际经济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导致国内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总体偏紧,新增招聘岗位决策偏于谨慎,这一轮周期性因素影响范围和程度明显更大。随着我国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和精准化,国内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形势稳步恢复,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速达到9.8%,吸纳就业的主体逐步恢复,就业劳动需求加快释放,周期性失业矛盾逐步改善。

  当然,当前趋好的就业形势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大学生面临的更深层失业类型是结构性失业。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对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和技能需求快速变化,当前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育质量与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技能水平与岗位技能需求之间的不匹配矛盾依然突出。尤其在当前经济形势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偏好和择业方式发生变化,更加倾向于稳定性岗位,报考公务员、寻求体制内岗位、继续考研等“慢就业”现象显现。根据调查显示,今年近80%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首选国企,公务员报考人数再创新高,岗位竞争异常激烈,考研人数依然保持快速增长。趋向稳定就业和推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选择背后反映了高校毕业生对未来前景的悲观预期,从而倾向于保守的就业选择,这将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表现得更为隐蔽和复杂。过度集中于非市场部门并不利于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和就业转换,被动继续升学导致人力资本专用性增强,就业匹配矛盾推迟且难度加大,高校毕业生更加难以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未来结构性失业风险可能更大。从大学生个人而言,保守稳定的就业意愿是面对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下的短期理性选择,但长期来看并不利于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和职业发展,也将导致劳动力市场僵化。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未来中国人力资本体系建设和劳动力市场发展都将面临严峻挑战,也将损伤创新经济模式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

  积极应对结构性失业矛盾应该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期任务。化解结构性矛盾的关键在于推动实现大学生技能形成与新发展阶段经济转型的技能需求相适应。完成劳动需求方与劳动供给方的匹配,重点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继续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在逐步提高入学率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前瞻性地瞄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对新技术革命冲击下快速变迁的产业结构及其技能需求,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在质量和内涵上都需要完善顶层设计,优化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招生比例,统筹通识教育、专业性教育与技能性培训等在各阶段教育中的构成和培养。其次,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培训体系。健全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状况跟踪监测和数据库建设,加强毕业后就业形势研判和第三方评估,提高就业服务针对性和时效性,建立高校毕业生离校后的服务体系,继续提供图书借阅、自修室、就业指导等服务,为毕业生适应劳动力市场或继续升学备考提供良好环境,构建全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本积累体系。再者,充分发挥并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合力构建支撑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制度生态。适当扩招公务员指标和研究生招生指标,优先追加教育、科研领域等公共部门的招聘规模,在涉及大学生就业集中的部分行业,尤为需要注重行业监管与就业吸纳之间的平衡关系,确保就业转换的平稳过渡,避免造成短期、局部性大规模失业风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文章出处:光明网-学术频道,2021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