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研究》2023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23-04-15 【小】 【中】 【大】
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入学机会与人力资本积累——来自异地中考政策的证据
作者:陈媛媛、宋扬、邹月晴
内容提要:随着随迁子女教育改革的推进,异地中考政策下子女实际的高中入学情况如何亟待回答。本文计算了2013-2016年72个城市的异地中考门槛指数,结合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考察异地中考门槛对流动人口子女高中入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无论子女随迁或留守,父母流入城市异地中考门槛越高,子女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概率越低。若于2015年在全国取消异地中考限制,流动人口子女高中入学率将提升3.63%,增加12.787万流动人口子女入读高中;这一影响在父母技能水平较低或农村户口家庭中更大。上述结果是由于异地中考门槛抑制了儿童长期人力资本积累导致的,异地中考门槛不仅对儿童认知和非认知能力造成负面影响,还降低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和经济与时间投入。
关键词:异地中考、流动人口子女、高中入学、人力资本积累
高学历的非经济回报:获得高等教育会如何影响结婚率?
作者:李长洪、林志帆
内容提要:现有文献发现高学历能带来收入溢价等经济回报,但是关于高学历能否产生非经济回报的研究较少。本文以1999年高校扩招为准自然实验来克服内生性问题,使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连续型队列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研究发现,相比高中毕业,那些因高校扩招而外生地获得高等教育的个体,结婚的可能性会显著提高。究其原因,获得高等教育学历能在婚姻市场上发挥人力资本效应,提高婚配竞争力,从而对结婚状态产生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高学历的婚姻回报主要存在于房价较高地区,而在房价较低地区则不显著。本文不仅对现有关于教育回报和结婚率影响因素的文献做了有益的补充,对家庭在权衡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上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高校扩招、非经济回报、高等教育、结婚率
中国城镇家庭的育儿时间成本
作者:杜凤莲、赵云霞、钟森丽
内容提要:生育成本包括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仅衡量经济成本会造成育儿成本的低估。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时间利用调查(CTUS)数据研究育儿对父母时间配置的影响,估算家庭育儿时间成本,为解释中国低生育率提供新的视角。研究发现,养育子女会显著增加父母无酬劳动时间,挤占有酬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且对父母时间配置影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机会成本测算表明,一孩家庭育儿总时间成本为4.128万元/年,二孩家庭为6.404万元/年,母亲育儿时间成本接近父亲的4倍。随孩子年龄增加,育儿时间成本下降。与育儿经济成本不同,“二孩”抚育在时间成本上存在规模效应,在各年龄段子女中亦有所体现。据此,本文从家庭育儿时间成本补偿、性别和社会照料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时间利用、育儿时间成本、性别差异
数字经济发展与农业转移人口永久迁移
作者:张国胜、李文静
内容提要: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的双重背景下,探索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转移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284个地级市的匹配数据,将“宽带中国”战略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队列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转移人口永久迁移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农业转移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数字经济发展通过非对称结构性冲击所带来的就业挤出、收入极化所导致的相对收入水平下降以及劳动权益全面受损而阻碍农业转移人口的永久迁移;数字经济发展对于永久迁移的影响在不同技能水平、流动范围、就业类型的农业转移人口间存在异质性,在不同人口规模、落户门槛及区位的城市间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据此,本文认为政府应加强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数字技能培训,促进教育变革跟上数字变革,健全劳动保障并进一步探索大中城市户籍准入制度,从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关键词:数字经济、农业转移人口、永久迁移、结构性冲击、相对收入
依附与脱嵌:家庭系统视角下农业转移人口定居意愿研究
作者:杨烁晨、杜海峰、车蕾
内容提要:农业转移人口的定居意愿对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利用课题组收集的全国农村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分析了家庭结构变化对农业转移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结构变化促进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定居意愿。家庭系统中成员间群聚的动力是影响定居意愿的关键驱动,并通过代际关系产生了不同作用路径。子代对父代的经济支持以及良好的代际情感支持有利于家庭的现代化转型,并正向影响家庭结构变化对农业转移人口定居意愿的促进作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的有序转移,需要积极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家庭转型,提升个体与家庭的经济脱嵌能力,加强家庭系统对个体的照料和情感功能。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定居意愿、家庭系统理论、内生转换Probit模型
不容忽视的“软实力”:非认知能力与个体收入不平等
作者:李静、陈超
内容提要:本文构建相对剥夺指数测度居民个体收入不平等程度,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分析非认知能力对居民个体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非认知能力能够显著抑制居民收入不平等状况的恶化。具体来说,宜人性、开放性和情绪稳定性对收入不平等的缓解作用更为显著,且基准回归结论在进行内生性检验和其他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显示,非认知能力主要通过增加其信息优势、提高人力资本和促进社会资本积累三个渠道来抑制个体收入不平等。进一步分析表明,非认知能力在数字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机交互岗位上以及高人力资本人群中能更深刻地发挥对收入剥夺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收入差距、非认知能力、收入不平等、相对剥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