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仲良,四川遂宁人,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岗位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空间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人口变动、人口流动与集聚、产业发展、区域政策、经济增长。在《经济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政治经济学评论》、《改革》、《经济地理》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余篇,在《中国发展观察》、《China Daily》等发表中英文评论多篇,出版《从集聚到均衡》学术专著1部,参编出版著作5部,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家发展改革委《改革内参》等转载,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中央和国务院部委领导同志肯定性批示。主持及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及地方政府等资助的多项研究课题。兼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也为国际区域科学协会(RSAI)等会员,同时为《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改革》、《财经论丛》等期刊匿名审稿人。
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邮编:100006
办公电话:+86-010-65262292(周四)
电子邮箱:dengzl@cass.org.cn
教育经历
2015.09—2018.06 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研究生、经济学博士
2008.09—2011.06 同济大学 硕士研究生、工学硕士
2004.09—2008.06 北京交通大学 (第一届“茅以升”班) 大学本科、工学学士
主要工作经历
2018.07—至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2021.04起)
2016.06—2016.12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 政府研究室 主任助理(挂职)
2011.06—2015.07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工程师
主要研究成果
(一)代表性学术论文(按发表时间排列)
《如何促进人力资本的空间再平衡:基于中国275个地级市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独作。
《“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变化趋势及政策展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第一作者。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21年第6期转载。
《新发展格局需要怎样的人口发展格局?》,《中国发展观察》2021年第2期,第一作者。
《城市群发展中规模与分工不协调的原因——一个土地财政的视角》,《软科学》2020年第10期,第二作者。
《中国服务业发展及其集聚效应:基于空间异质性的视角》,《改革》2020年第7期,独作。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工业经济》和《国民经济管理》2020年收录。
《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为何存在?一个空间经济学的解释》,《经济研究》2020年第4期,第一作者。本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8期转载,同时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国民经济管理》2020年收录。
《如何看待“一带一路”欧洲扩容与“贸易畅通”》,《中国发展观察》2020年第5-6期合刊,第一作者。本文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改革内参》第1606期(2020年7月24日)收录,同时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20年转载。
《中国空间城镇化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级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证据》,《郑州大学学报(哲学与社科版)》2020年第2期,第二作者。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城市地理》2020年收录。
《当前中国人口流动特征下区域协调发展面临问题及对策》,《长沙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第一作者。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20年收录。
《探索“两山理念”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产业路径——关于发展我国“生态+大健康”产业的思考》,《东岳论丛》2019年6期,第二作者。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工业经济》《国民经济管理》2019年收录。
《从中美贸易结构看中美贸易摩擦》,《中国流通经济》2018年第10期,独作。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18年收录。
《产业—空间匹配问题的研究回顾与最新进展》,《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第11期,第一作者。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工业经济》2017年收录。
《产业政策有效性分析框架与中国实践》,《中国流通经济》2017年第10期,第一作者。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18年第1期转载。
《北京非首都功能中的制造业疏解承接地研究》,《经济地理》2016年第9期,第一作者。
《中国对外区域合作体系建设:政策框架与驱动机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与社科版)》2017年第4期,第二作者。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7年第11期转载。
《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框架构建逻辑》,《开放导报》2017年第2期,第二作者。
《国家崛起模式和当代中国国家战略》,《郑州大学学报(哲学与社科版)》2016年第5期,第二作者。本文被上海社科院《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2期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17年第1期转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江淮论坛》2016年第4期,第二作者。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6年第10期转载。
《技术效应还是就业规模效应?工人相对工资下降原因研究》,《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第2期,第二作者。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16年第5期全文转载。
(二)工作论文
《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关键点》,2021年7月。
《中国超大、特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劳动力市场特征》,2021年7月。
《从国际比较和历史视角看超大、特大城市人口疏解政策》,2021年6月。
《大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疏解政策反思》,2021年4月。
《新发展格局需要怎样的人口发展格局?》,2020年12月。
《新技术应用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中国工业机器人使用的调查研究》,2020年11月。
《如何促进人力资本的空间再平衡:基于中国275个地级市研究》,2020年10月。
《“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变化趋势及政策展望》,2020年7月。
《新冠疫情扩散与区域协同防控机制》,2020年6月。
《疫情风险扩散与区域协同防控的策略选择:理论阐释与中国经验》,2020年4月。
《当前中国COVID-19疫情扩散的空间特征及区域风险研究》,2020年3月。
《人口流动空间选择与城市规模变化:基于匹配至中国275个城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的研究》,2019年12月。
“How does Labor Migration Preference Affect Urban Scale? Evidence from Micro-Survey Data of China’s internal Migrants Matched with Cities”, 2019.
《“服务经济”增长与集聚效应研究:一个空间异质性视角》,2019。
《产业与空间的匹配关系存在吗?对中国工业增长与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2018。
《“两山”理念推动经济转型升级》,2018。
《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为何存在?一个空间经济学的解释》,2017。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现实基础、产业承接地选择理论及政策保障研究》,2016。
《中国特大城市扩张与城市增长效率关系研究》,2016。
(三)内部政策报告
2018年以来向中办、国办及部委递交并获采纳内部政策研究报告10余篇,部分报告获中央和国务院部委领导肯定性批示。
(四)学术著作
1.个人专著
邓仲良(独著):《从集聚到均衡: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与空间匹配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9月。
2.参编著作
《中国人力资本的空间再平衡与区域均衡发展》,《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1》,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年12月。
《就业“服务业化”:就业创造与生产率提升的两难》,《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0》,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9年12月。
《郑州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9年12月。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年10月。
《“两山理念”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9年3月。
媒体报道
Deng Zhongliang, Zhang Juwei,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and accumulating human capital are crucial to the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China Daily, Feb 10, 2021.
主持及参与的主要研究课题
(一)学术研究
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京津冀协调发展背景下的人口疏解政策调研(2021QNZX002),课题主持人,2021~2022。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第五轮(CULS 5 2021),主要参与人,2020~2021。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2020年“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专项研究子课题“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研究”,子课题负责人,2020。
2019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背景下的机器人替代战略实施状况调研(GQZD2020004),主要参与人,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释放城镇化改革红利的领域与对策研究”(RKSCX2017014),主要参与人,201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区域优势演变与高质量的产业分工体系构建研究(19CJY002),课题参与人,201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城市群的溢出效应时空演变与战略深化研究(18CJY013),课题参与人,2018。
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产业与空间匹配机制研究,课题主持人,2016。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6XNH053):中国城市规模与产业集聚最优融合度研究,课题主持人,2015。
中央在京高校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京津冀协同一体化发展研究,主要参与人,2015。
(二)政策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轮院级国情调研基地(江西),主要参与人,2021~2025。
四川省民政厅:四川省“十四五”养老服务规划研究,主要执笔人,2021.04~2021.06。
江西省宜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宜春市“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中期评估报告,主要执笔人,2020。
河南省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郑州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主要执笔人,2019。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国情调研项目:奉新县制造业企业调查,项目联系人,2019-202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十四五”时期就业形势及促进就业总体思路研究,主要参与人,2019。
河南省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郑州市人口结构与人口流动趋势研究,主要执笔人,2019。
江西省宜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宜春市“生态+大健康”产业战略规划研究,主要执笔人,2018。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人民政府:奉新县“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主要执笔人,2018。
江苏省徐州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徐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主要执笔人,2018。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与对策研究,主要参与人,2018。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东城区构建产业政策调控体系研究,课题主持人,2017。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东城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政策研究,课题主持人,2016。
北京市房山区民政局:房山区行政区划调整研究,主要参与人,2017。
主要学术活动
(一)学术兼职
担任《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改革》、《财经论丛》等学术刊物匿名审稿人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国际区域科学协会(RSAI)会员、北京市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研究会会员
(二)访问与交流
2019.09—2019.10 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
2018.11 瑞典北欧区域研究所、挪威都市大学
(三)学术会议
首届中国卫生经济学与公共政策论坛,报告题目:《疫情风险扩散与区域协同防控的策略选择:理论阐释与中国经验》,中国,北京,2021.7.10-07.11。
区域协同立法学术研讨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北京,2021.05.07。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第四届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讨会,报告题目:《疫情风险区域协同防控:中国经验》,中国,北京,清华大学,2020.12.26。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青年学者会,特约评论,2020.6.19。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青年学者会,报告题目:《人口流动的空间选择与城市规模变化》,视频会议,2020.5.29。
第二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学者论坛,报告题目:《人口流动空间选择与中国城市规模变化:基于匹配至中国275个城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的研究》,中国,武汉,武汉大学,2019.12.06-12.08。
全面开放新格局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报告题目:《人口流动偏好与中国城市规模优化》,中国,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9.10.19-10.20。
University of Coimbra公开课,报告题目:《Economic 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Labor Migration in China》,葡萄牙,科英布拉,科英布拉大学,2019.10.02。
中国宏观经济学者论坛,报告题目:《“服务经济”增长与集聚效应研究:一个空间异质性视角》,中国,上海,复旦大学,2019.06.20-06.21。
中国城市论坛•2018青年学术论坛,报告题目:《产业与空间的匹配关系存在吗?对中国工业增长与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中国,成都,2018.12.26-12.28。
瑞典北欧区域研究所(Nordregio)和挪威都市大学区域与城市研究所(NIBR),报告题目:《中国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政策实践》,2018.11.20-11.27。
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报告题目:《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为何依然存在?一个空间经济学的解释》,中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8.09.15-09.16。
第二届空间政治经济学研讨会,报告题目:《“匹配效应”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中国,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7.12.15-12.16。
《中国工业经济》高端前沿论坛(2017•夏季)暨“区域发展与城市化研讨会”,报告题目:《城市经济增长的匹配机制研究》,中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7.09.15-09.16。
主要获奖情况
第二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学者论坛 优秀论文,2019。
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 优秀论文,2018。
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教育部国家奖学金、“茅以升工程教育学生奖”、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三等奖(2017)等。
文章出处: